没有什么不开心,是收快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收一个。
但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收到一个货到付款的包裹,需要扫码付款,但是印象中自己并没有买过……朋友小安就收到过这样的快递,起初他还有点狐疑,难道是爸妈寄快递时不会操作忘付款了?还是哪个暗恋对象送的礼物呀?想到这小安觉得这十来块钱的快递费也不是什么大钱,说不定有惊喜。小安付款完,从快递小哥手里接过快递,打开一看却emo了。
这玩意成本估计也就几块钱,想想刚刚自己付的18块大洋,小安心里隐隐悟了:你赌一个物超所值的惊喜,骗子看上你平平无奇的到付费。北京的小郑就收到一件来自山东青岛的到付快递,备注上写着「托寄物:商标发文」。核对面单上还写着自己的姓名、公司地址和电话之后,看起来挺像重要文件。
于是小郑支付了 37 元的货款给快递员。拆开文件袋一看,里面只有一张纸,标题是「商标注册审查结果通告」,连公章都没有。小郑拨打寄件人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后来才发现这个所谓的「通告」,没有法律效力,谁都能在网上下载。
小珊上网查了查,从被骗案例来说,除了小郑,这类文件类的快递到付诈骗多发生在企业。
骗子在一些企业信用平台批量下载企业信息,然后标称“商标注册信息”“文件”“xx文书”等为快递内容物,让企业误以为是重要文件,付费后打开,才知道是一堆废纸。
但是因为单件快递费用大多在30元到50元,维权起来非常困难,受害者只能是自认倒霉。
还有打着奢侈品名号的快递到付就更狗了。
乐清的黄女士曾收到一个到付快递,寄件人一栏填写的是杭州某奢侈品官方旗舰店。
她心想:“难道是朋友送自己的礼物?”
收快递谁不开心呢?何况寄件地来自奢侈品店。
黄女士支付了99元的快递到付费用,待到打开快递一看,也emo了。
包装精美的盒子里装着的是一只极其劣质的铜手镯。
可笑的是,快递内的手镯还附有一张“纯度鉴定证书”,虚假标示“含银量990%”
黄女士作为奢侈品爱好者,也是见过一些世面,一眼就看出镯子是纯铜的,啥也不是。
还有网友分享自己魔幻快递到付经历。
快递单上发货地显示是某黄金售卖店。
大大的一个快递盒子打开后却只是放了一个开关你敢信。
随着这一行的发展,很快,免费快递诈骗也暴躁登场了。
主打就是一个不要钱、广撒网,只希望你扫快递单上的码加群就行。
最近这段时间,就有不少市民报案,称自己收到了陌生快递。
还有一张宣传单+一个杯子↓↓↓
要不说,骗子是有点互联网思维在身上的,这比上面的快递到付骗子又上了一个档次。快递到付诈骗,只能收割一个快递费,你打开即知上当,恨不得把东西扔掉。而免费快递诈骗,不要你的钱,骗子自掏腰包免费送你一个实用的小东西,眼光放得长远。只要你扫了码、加了群,你“杯具”的故事就开始上演了。骗子会在群内推刷单任务,完成即可领取红包,红包是真发。
等你尝了甜头,彻底放下防备心后,便引诱你下载软件、充值垫付,完成佣金更高的兼职任务。钱是取不出了,骗子还会以“系统卡顿”“任务超时”“操作失误”等理由,要求你继续充值垫付。
希望安友们收到这样来路不明的免费快递,先查寄件人和地址,没来由的直接拒收。如果放在门口的免费快递,打开后千万不要扫上面的二维码,扔掉就行。扔掉之前,还可以将杯子、宣传页上的二维码涂抹掉,避免有人捡到后扫码被骗了,让骗子的传播链条就此中断。
这些胆大包天的骗子是谁?TA们是怎么知道我的地址的?据小珊了解,要实现快递诈骗,就需要搞到个人信息和联系快递公司发货。所以骗子通常是快递公司内鬼或者网上电商公司相关人员,自己能非法搞到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
比如,温州乐清法院判决类似快递诈骗案件披露了这些犯罪分子的套路:
被告人张某做过电商生意,另一被告人冯某是某快递网点负责人。他们通过冯某所在的快递公司账号非法下载、截取81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导入另一家快递公司账号,通过那家公司以货到付款方式将快递发出。还有的快递诈骗是诈骗窝点策划的,他们通过从他人那里批量购买个人信息进行诈骗。出门在外,小珊建议安友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个人信息:
1、网购时,最好不要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
2、扔快递盒子时,将快递盒子上的信息涂掉再扔。
3、路遇扫码送礼品活动,克制好自己的参与欲,婉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