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曝光了出没在一些团购与电商平台上的职业差评师的行为,普遍表现为用恶意评价向商家敲诈勒索——
▲商家与“职业差评师”聊天记录/图源网络
有人说,做差评师,月入8万是你混得惨。暴利可见一斑。
差评的初衷是让用户在网上有个决策参考,同时给商家一定的规范限制,以保证产品、服务的质量,被广泛运用于网购、外卖等平台。
在虚拟的网络里,没有实体店里豪华的装修,精致的服务,试穿的触感......人们最真实可辨的,就是其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即对商家的信誉评价。
再美的广告,再多的折扣,都不如五星好评的口碑,这也让差评师们有了生存的土壤。
职业差评师如何空手套白狼?
几十个差评,足以搞垮一个新店。
作为一个古老的电商灰产,职业差评师绝不像大家想象的轻松简单,“单兵作战不成气候,团队协作方成大事。”职业差评师们,也深谙此理,他们非常“职业”。首先,是避免追责的准备工作,身份造假,差评团队会批量购买身份证、电话号,用于IP和身份造假,地址也会选择宾馆等地。其次,是差评目标店铺选择。一般来说,差评师会选择两类店铺,一是处于上升期的中小型店铺,这类店铺更在乎差评;二是明显卖假货的店,这些店更害怕受到平台的惩罚。最后,是差评之后的交涉。挑刺和交涉是一门艺术,讲究有理有据,却又不留痕迹。差评师不会明目张胆地在淘宝旺旺上索赔,而是刻意把店主引到微信等私人账号,而且用词隐晦,不会留下把柄,以免给商家追责留下证据。在职业差评师的圈子里,甚至形成了一套专业术语:负责寻找差评目标的人叫“猎人”;被看中的目标网点叫做“肥肉”;负责写差评的叫“拍手”;负责敲诈卖家的叫“谈判师”。这些江湖气十足的术语,折射的恰是野蛮的职业差评江湖。
职业差评之所以能被称为产业,收入来源也是多种多样。其一,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删除差评收费,从几块到几千不等。其二,退款不退货,索赔后直接转卖,通过二手平台或者线下私人方式,转让货物。其三,承接无良商家的差评服务,帮助无良商家恶意攻击竞争对手。这些所谓的差评业务群,不仅需要付费才能进入,进入之后又有拉人头、买资料、拜师学艺等操作,跟刷单兼职等套路如出一辙。综合这四项收入,职业差评收入不菲。此前,有职业差评业内人士曾在采访中透露,一家数十人规模的差评师机构,每月就可产生超过百万流水的“收益”。比起好评,消费者往往更关注差评。因此,这极大地扰乱了我们的消费决策。一方面,无良差评会给商家运营造成诸多烦恼,影响到行业的正常竞争,扰乱电商平台正常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无良差评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近日,深圳龙岗法院审理了一宗 “职业差评师”案件。两名罪犯在网上成立所谓的“打假联盟”,招收学员,进行所谓的“打假”培训,然后召集学员挑选电商平台下手,并组织学员恶意差评,实施敲诈勒索。按照《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或多次敲诈勒索(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财物价值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最终,两名犯罪人分别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以及有期徒刑一年,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这两名罪犯,只是职业差评师的阴暗一角。相信随着职业差评灰产的曝光,会有更多的罪犯落网。利用平台的规则保护自身利益,比如对好评率偏低的买家进行筛选,对于长期差评的账号加入黑名单。亦或者在受到恶意差评之后,尽可能留下证据,向平台申诉。卖家遇到差评,应该及时回复。同时仔细判断对方是不是“无中生有”的恶意差评,找到对方话语的漏洞并进行回复。遭遇恶意差评后,卖家要保留录音、聊天截图等相关证据向平台方申诉,在申诉的时候,除了要描述清楚具体申诉内容,同时还要附上图片,也就是评价人信息、差评内容、产品实物截图等等,这样举报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平台就会删除恶意差评。对于平台来说,也需要加大管控力度,完善申诉和差评检测。商家们也可以联合起来,构建买家黑名单库,共同维护电商秩序。
恶意差评,从小的方面说,撕裂了买卖双方的关系,让消费者被蒙蔽,让卖家受到重创,把互联网的交易搅得混乱不堪。从大的方面说,冲击的是网络社会的诚信体系,破坏的是我们正在成熟发展的网络交易系统。小珊同时提醒大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要被高薪、来钱快等条件诱导加入任何可能触犯法律的组织或机构,如果已经加入要及时脱身,切忌一错再错。守护者计划|职业差评师的“致富之路”曝光:赤裸裸地勒索敲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