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青藏铁路,要爬升600米,耗时2小时才能翻越关角山,而今天,通过一条长达32690米的超长隧道,只需20分钟便可穿山而过……
当一个女声娓娓道来,100年来中国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山河破碎的落后状态,完成蓝色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时,视频号“星球研究所”的作品《100年 重塑山河》下满是相似的评论,“热泪盈眶!”一条10分钟的视频,视频号播放量超1亿,涨粉30万。“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创立于2016年,他们坚持每10-30天打磨出一篇原创文章,多次创造超百万阅读量,被称为“移动版国家地理”。但此次视频号的现象级刷屏,星球研究所没有用自己近300万粉丝的公众号做任何推广,也没有动用社群来扩大传播。7周的时间,从策划到成篇落地,《100年 重塑山河》反复打磨资料、文案、动画制作、地图审校,甚至需要专人处理视频中用到的摄影师照片的授权事宜。星球研究所合伙人、主编魏桢介绍,专业、符合审美,以及带着情感和视野的科普,是她的团队对视频的要求,而在微信生态上,视频号点赞、朋友圈转发背后代表的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认同,是高质量视频最终“破圈”的密码。现在是复盘《100年 重塑山河》的好时机。一条科普视频,如何才能兼顾内容传达、情感共鸣和平台特性等多个维度,最后达成出圈的现象级传播?
谨以此片,致敬我们的100年。
魏桢认为,在建党100周年的大庆的当下,大家沉浸在这个社会氛围里面。而以往大家了解过去100年的中国,往往是从历史的视角,从地理的视角回望100年的中国,角度更新颖。当下,观众们的审美已经被很多优质作品拔高到了很高的层面。星球研究所用简明易懂以及赏心悦目的视觉表达,带领读者了解内容,除了地理视角上的客观事实以外,核心还是表达了情感上的东西,内核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在当下希望去表达的情感,星球研究所相当于代言的方式把这个情感给表达出来了,满足读者表达的需要。魏桢介绍,《100年 重塑山河》为代表的科普短视频,平均周期是1-2个月。一个周期中,耗时最多的是后期制作环节,但更基础的创意策划和文案打磨,需要团队花大量时间在阅读资料、寻找思路上。只有资料做得越扎实,写的文案才能越客观准确,或者越简明扼要。“想要出一个好思路,需要思考的时间,可能会思考一周,但是最后什么都没写出来是有可能的。”创意落定后,需要团队成员在各环节高效地配合,仅内部就有将近10人参与,其中包括:
● 视频的文案;
● 资料收集。从简单文案到可视化之间,资料支撑是非常重要的;
● 动画制作。这部分人员比较多,有4位同事参与制作;
● 有专门做地图的同事,因为地图要非常严谨和科学的;
● 一个负责联系摄影师的同事,因为里面很多素材都是来自摄影师的素材,要获取相应素材的授权;
● 制作字幕和审校的同事。
《100年 重塑山河》虽然是短视频,却长达十分钟,这也曾让团队颇为担心。在此之前,星球研究所最长的视频是《中国空间站》,9分钟,但反复推敲,团队觉得该传达的还是应该传达到,且文案已经尽量精简,最终,魏桢拍板决定不再为了时长删减视频。4月份《中国空间站》的成功珠玉在前,当时,这条视频获得4600万播放量,124万点赞。
报告地球,这里是中国空间站!
作为手机版的“国家地理”,“星球研究所”在做微信公众号时,就一直以精良的制作和不惜工本的摄影及设计投入著称,在投入视频领域后也是如此。在视频领域,为了保证素材优质与多样,星球研究所和摄影师保持紧密合作关系,所有摄影师的素材都是有偿授权使用。2020年度,星球研究所认证了981位摄影师,根据紧密合作程度,有12位金牌特约摄影师,236位特约摄影师和733位合作摄影师。更重要的是,“星球研究所”的选题,虽然话题科普硬核,却情怀满满,兼具视野与情感,满足粉丝的表达需求。在上述两条视频中,除了空间站和百年中国本身的结构、知识点、历史史实,「星球研究所」还希望向读者传达事情背后的意义,就是它对于大众群体的共同意义,呈现出更多故事细节,例如一代代科学家的付出。魏桢介绍,这支视频没有在社群或公众号做任何的引流和宣传,它纯粹是靠着以朋友圈为主的生态来传播,这也是视频号潜力最大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推流,或者刷短视频的渠道,还能在微信朋友圈里面去传播、转发,并且在朋友圈里面以非常直观的画面形式去呈现。也就是说,星球研究所相当于以代言角色,用视频的方式把受众当下情感表达出来了,满足受众的表达需要,受众因此更愿意分享到朋友圈。此外,视频号发到朋友圈上以后,呈现为海报式的界面,星球研究所也特意会为了这张海报花费更多的心思。魏桢介绍,“这一点其实相当关键,现在朋友圈里面现在内容非常得复杂,以前像公众号的文章转发出来是标题类的,我们在浏览朋友圈信息流时,为了避免一些垃圾信息就会忽略很多东西。但是当使用了海报一样的界面去展示的时候,你就很难去忽略它。”
除了《100年 重塑山河》,《中国空间站》是星球研究所目前数据最好的一条视频。这支视频是星球研究所团队,第一支完全摆脱星球研究所以前文章创作,直接以视频文案的方式来原创文案的第一支视频。此前的几条视频,都是基于过往的公众号文章来做改编,这次改变,效果很好,也出乎团队的意料。事后复盘,魏桢认为以下三点保证了《中国空间站》的效果:■ 在正确的时间向读者传递了正确的内容,发布当天正值“天和核心舱”升空;■ 用比较写实并且精致的模型、动画和素材剪辑,能够让读者简明易懂、赏心悦目,满足他们审美的需要;■ 在知识、史实之外,向读者传达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它对于我们国家的意义,它背后我们看不到的一代代科学家的付出,满足读者表达的需求。目前,星球研究所53人的团队中,绝大部分是内容团队,目前以文字内容为主,文字编辑12人,直接从事视频的团队不到10人。此外,涉及地图、摄影师素材,星球研究所有专门的地图部、图片部,他们作为一个小“中台”,既支持文字团队也支持视频团队。
从一名新人,到一位合格的星球研究所撰稿人,要经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和写作技巧的打磨。
对于大部分撰稿人,星球研究所的核心是要求他们达到“严谨”和“审美”两点标准,接下来进阶型的视野和情感这两块内容,更多的还是通过团队不断的讨论,包括更资深的撰稿人讨论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大家共同去提、共同创意做出来的。在招一位新人时,除了基本的审美、写作技能,星球研究所还有一条特殊的需求,“我们特别希望新人首先有做科研的经历,不是说非要做出惊人的科研成就,但要受过专业训练,对科学性有一定的追求,对自己写出的内容和别人写出的内容有质疑的态度,这个就很关键。”星球研究所编辑团队的专业背景,包括地理、地质、工程类、建筑类、哲学、汉语言文学等,堪称硬核。2016年开始做公众号,2021年7月开始做视频号,星球研究所都不算最早一批追赶潮流的人,但不管是文字还是视频,他们都靠着一条“非主流”的路子获得了主流读者的认可。“生产方式上,愿意投入,想要复制肯定还是可以的。但是,每个团队都有独特所在。”魏桢表示,她觉得,一个团队生产的观点、审美偏好,是一个团队的核心,用多大的成本去表达符合审美的观点,决定了一个团队的视频生产方式。如果不需要投入极大的成本就可以表达自己,那就没有必要去投入太大的成本,“但我们要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得不去投入这么大的成本,我们也愿意去投入这样的成本。”“优质化、多元化的内容是整个内容市场的未来,经过不断的筛选大浪淘沙以后,会留下百花齐放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