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与子女的微信「折叠」-绍兴网站建设为你呈现时间:2021-08-16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渐行渐远。” ——龙应台
互联网世界里的父母,被中老年表情包、花样微信头像、催婚狂魔等关键词塑造成了一个一个的段子。
但如果走近点看,你会发现,父母用微信的表象后面,其实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暖的、酸的、甜的...不同横切面,都是你不一定知道的互联网人间。
01 角色互换的10年 晚上7点半,河北南部的一个四线小城市,刚刚做完家务的张丽珍从兜里掏出了手机。因为眼睛老花,她把屏幕拿得远远的,手指却灵活熟练地完成了敲字任务,「孩儿,吃饭了没?」 同一时间,在广东工作的杨晓楠手机亮了起来。看到家庭群里的消息时,她肚子突然“咕噜”了一声。随便抓了几片薯片充饥,她就噼里啪啦敲起键盘,投入已经死磕了一个星期的PPT,完全忘了刚刚看到的消息。 二十分钟后,见没人回应,一直盯着微信的张丽珍,点开了女儿晓楠一星期前推荐给她的微信小游戏。直到有微信语音接入,她才揉揉酸胀的眼睛。 是晓楠。 「妈,又熬夜玩游戏了吧?」晚上10点,坐在回家公交车上的晓楠,偶然看到妈妈的小游戏战绩已经跻身自己朋友圈的TOP3,从未进入TOP50的晓楠吃了一惊,拨通了老妈的微信语音。 「哪有,我只是没啥事儿干,玩了一会儿。」张丽珍话刚落,杨晓楠就开始唐僧念经式地劝老妈多出去走走。 她已经不止一次抓到张丽珍三更半夜不睡觉地玩游戏了,也不止一次数落老妈“贪玩”。而10年前,她半夜打手电在被窝看闲书,也经常被张丽珍蹲点抓包,并因此常被唠叨。 不知不觉间,她已经和父母对调了角色。 对此,张丽珍有点委屈:「你要是多理我一下,我忙着回复你,就不会玩那么久了。」 02 父母与子女的微信“折叠” 和张丽珍不一样,55岁的王月娥和女儿刘冰的沟通,带着点火药味。 生活在南方八线小城的王月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前不久,因为生意不景气,她把经营了十多年的童车店转手了。不被需要和无所事事的感觉,让她心情无比低落。 于是,她开始把生活的重心开始向之前并未过多顾及的儿女身上转移。但对于工作繁忙的女儿刘冰,这却是另一种沉重压力。「工作时间忙,真没空闲聊,丢了工作你养我吗?」 听了这话,王月娥无言以对。 很快她就在微信群里找回了“存在感”。在初中老同学的安利下注册微信后,王月娥很快成为同学群、广场舞群、砍价群、本地生活群等各种微信群的达人。同学聚餐、去外地游山玩水都会叫上她。 旺盛的精力得到了安置,但是和刘冰之间的不愉快却更深了一层。 长期混迹于微信群,王月娥从微信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互联网线上世界,好奇心在此尽情释放。 有时候,老朋友买东西请她帮忙“砍”一刀,或是“拼”一下,她就转给刘冰,请她来个“举手之劳”;有时在网上看到一些养生的文章,她会煞有介事转给女儿,本意是希望她能在工作繁忙的同时,照顾好身体。但这些却引起了刘冰的反感。 「如果不是我妈,我早把她拉黑了。」提起这些,刘冰有些无奈,「每天捧着手机看消息、抢红包、转发文章,简直比别人家CEO还忙!」 「我知道孩子都不喜欢我转发这些。」王月娥说,「但我是想让孩子们知道,我没有落后于时代,我听得懂他们说的,我不是完全没用了。」 03 亲子沟通模式,正在被重塑 毋庸置疑,如今这一届父母对微信的热情正在赶超年轻人。
腾讯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显示,老年人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长已经高达1.37 个小时,仅比青年人少0.49 个小时。父母,已成为微信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张丽珍平均每天上网4个小时,多数时间都停留在微信上。这种停留,始于“电话不好使了”。 杨晓楠上大学时,每周都会往家里打电话,一聊就是半小时以上。从学习到社交,和妈妈无话不说。工作后,面临着向职业人转型和独立生活的双重压力,她常常忙到没时间接电话、忘了回电话。 张丽珍的电话仿佛打给了虚无,一点回声都没有。 一次偶然,她发了一条微信给女儿,没想到竟然被秒回。她开始意识到,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微信才是更快捷、有效的沟通方式。从此,张丽珍和女儿之间开启了一场“微信陪伴”,通过微信留言和朋友圈,她认真研读着女儿千里之外的生活。 被妈妈“盯”上的杨晓楠,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困扰。比如有一次,她转发了一篇内容极其“微妙”的文章,并在转发语里引用了“亲爱的”、“宝贝”之类的词汇,结果晚上立马被张丽珍在情感方面“查水表”。 王月娥和女儿刘冰的沟通,在经过一番磨合后,也走过“冰封期”。 起因是王月娥想在网上买洗发水,结果搞了半天也没有成功。于是刘冰打开平时常光顾的小程序商店,搜索“洗发水”并把结果页直接发给王月娥,让她点开就能挑选商品。整个流程显得格外流畅与和谐。 开始几次,王月娥挑好了商品之后,还是发回给刘冰让她帮着下单。几次过后,刘冰干脆给她开了一张亲属卡,「这样花着方便点。」 说起亲属卡,网友Daisy也有共同语言。 「我娘用微信开发了一个全新功能,想买什么东西了,点击‘女儿’按钮,一键发送,就OK了。现在每次看到我娘的信息就要虎躯一抖,捂紧钱包。」 傲娇地抱怨完了,Daisy恢复了正经脸,「我觉得我娘其实不是真的想要我买东西,她只是享受我帮她买东西的快乐,也是在和我找共同话题。」 全民微信时代,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模式和习惯,在悄然发生变化。 04 “这届父母有点不一样” 因为儿女,许多父母一头扎入了互联网世界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并非只拥有儿女。他们用微信靠近子女,但又能分清边界,知道两代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 Lyn的爸妈就属于这一类。 2012年出国留学的时候,为了彼此联系方便,Lyn和父母都注册了微信。除了偶尔和Lyn微信语音,父母只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自拍或旅游的照片,让女儿了解自己的近况,很少会主动打扰她。 「我是那种不太主动跟父母联系的人,也不习惯整天跟父母说去了哪里。但拍一张照发到微信群里或分享到朋友圈,他们就清楚一切了。」Lyn觉得,父母的内敛使用习惯也许受自己影响。 微信带来的便利不仅限于此。Lyn妈就主动加了医生的微信,平时扭到脚或有明显不舒服的症状,拍张照或微信语音和医生沟通,就能接受远程指导,做应急处理。喜欢游泳的Lyn爸,则在朋友圈里遇上了一个靠谱又合得来的游泳教练。 最近,不安分的王月娥又重新倒腾起生意了,在城里开了家童装店。过去做生意场上的本事没丢,她还与时俱进,用刚熟悉的微信给新店赚吆喝。微信群和朋友圈里认识的不少人,都转化成了新店的顾客。在店面关门之后,她从来没有感到如此充实过。 Lyn妈则加入了一个英语学习群,每天跟着群里的老师听写和练习口语。「出国旅游用得上。」说到这,Lyn妈非常羞涩,「这样跟女儿出国玩,就不会像个小孩子一样,处处要照顾。」 杨晓楠手上一个为期半年的大项目结束了,她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刷刷朋友圈,看看公众号。点进妈妈的头像,她被朋友圈里的项目宣传链接惊呆了,仿佛这么久以来,妈妈一直远方陪她加班,度过着漫长岁月。 在一条关于B端业务的宣传稿里,张丽珍的转发语是里包含了两个问号和感叹号。 「看来,是时候跟她普及一下 to B 知识了,还有,我的生活。」 |